2010/04/17

米羅(Joan Miro)《我像一位園丁般創作》摘要1

對我來說,一件物品也是鮮活的,如一根香菸,一個火柴盒,所蘊含內在的生命,比起某些人甚至還要豐富。我在看一顆樹的時候,就能感受到一種震撼,好像它也能吐納氣息,也會說話一般。一棵樹,何嘗不是人的某種內涵呢?

靜物也能觸動我,一隻瓶子,一個玻璃杯,乃至空曠海灘上的一塊大鵝卵石,雖然是寂然不動的東西,卻能在我心靈中掀起巨大的動力。面對一個不時走動的刻板人物,我反倒感受不出這樣的心靈盪漾,像跑到海邊游泳的人潮和活動的人群,還不如石頭來得令我感動(不動的東西一旦變得偉大起來,要比會動的東西偉大多了)。靜,能令我聯想到產生無止境動感的大幅空間,正如康德所謂的:在有限之中霎時間拓出無極。一塊鵝卵石是個有限之物,也是靜止的東西,但不僅予我動態的暗示,更是無止境的動態,這在我的畫作中,就表現成了彷彿迸自如一處火山口格局的星星火花。
頁125~126

同我所探索的,是一種靜止的動態,相當於有人所謂的「沉默的說服力」,或聖徒約翰以格言所做的曉諭,我相信那就是一種無聲的旋律。

在我畫中所表現的方式既動且靜,說它靜,是因為我的畫是靜態的,又是用以理解抽象概念的東西,說它靜,還可以解釋為,所有畫中的表現形式都有清晰的輪廓,並往往就居於此一明確的框限裏面,簡而言之,就因為所畫之物都是靜態的,卻透露了動的意味。

就如同地平線沒有線,水深標位沒有標竿一樣,畫中形體會作深遠程度的移位,也會作表面的移位,因為一種色調或一根線條必然能引領視角的移轉。

於是畫中小的形體會在大的形體之內變得擺動起來,而在注視整體的畫面時,便又輪到大的形體在活動了,甚至可以說,這些形體一則保存了獨自的生命,而且是恆久不變的,一則是自行擺動著,但彼此之間仍有著緊密的牽連,就像身體各部之間的關連一樣;只要手指被削掉了一小塊,整隻手便落的殘缺不全了。

又如同整個身軀和其中的一條臂,一隻腳和一隻手,都屬同質一樣,一幅畫的整體也是如此。

我的作品都有一種血緣關係,某一表現方式若被移出,血緣關係便中止,平衡也就被打斷了。

當我對一幅畫不滿意時,身上便會感到不自在,就像生病了,又像心臟功能減弱了,甚至呼吸不暢,會有窒息的感覺。

我作畫的時候,身心皆達到亢奮和衝勁十足的狀態,當我拿起了畫筆,便順應體能的衝動而動,務必全身投入,且很像身體在放電的感覺。

當然,我不會立即對一幅畫滿意的,開始時我會感覺到前面所說的那種不自在感,但在這種情況下我變得暴怒異常時,便開始了下一步的抗爭行動。

這是自我和我之間,以及我與畫之間的鬥爭,也是自我與那種病態之間的對抗,這樣的抗爭令我激動和情緒高漲,直到那分不自在感平息,工作才算終止。

我在感受到一股激盪時開始作畫,此激盪能讓我超脫現實。這種激盪的起因,或許是一小段和畫布不相干的線條,也可能是滴落的一滴水,我的手指會在此畫光亮的平面上特別按上一個指紋印記。

總之,我作畫一定會有個起點,那可能是一粒塵埃,或一道光線,經孕育後,這種表現形式連成系列事物,一物又創生出另一物。

於是一段線便可以讓我開啟一個境界,在進入一個境界的同時,亦即從一個篤定的靜物出發,當我再定出一個題目,此境界還會變得更為鮮活。

隨著畫作的進行,以及在畫布上一物連綴另一物時,我便陸續找到我的題目,當我找到了一個題目,便能沉浸在其氣氛之中,這時題目對我來說已成了百分之百的現實,但對他人而言,可能只是一個摹擬的物體,譬如一個躺著的女人。在我看來,這題目正代表了一個現實的世界。

我作畫的時間很久,有時一幅畫甚至要畫上幾年,但在這段時間裏,往往有的時段也會拖得很久,而在拖的時候,我是不動筆的。

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能在工作中去感受那個起點,以及推動那個起點的那份震撼。

儘管一幅畫在我工作室中待上幾年,也不會讓我擔心;相反的,當我手上有許多幅畫都到了相當鮮活而足以啟動一連串的意義、一股新生命及一個活生生的新生事物時,我才會感到滿心歡喜。

我將我的畫室想像成一座菜園,那邊種了朝鮮薊,這邊種了馬鈴薯,必須修剪枝葉,才會讓果實長的豐碩,到了一定的時間,還需特別修幹裁枝。

我經營作品時,就像一個園丁或像一個種葡萄的農人,農事可以慢慢來做。譬如我的繪畫語彙,可不是一下子就發掘出來的,每個語彙幾乎都是神來之筆,從無意之中冒出來的。

每件事都有順其自然的程序發展,經成長而後成熟,譬如拌冷盤的生菜,就必須先移植,再灌溉,並在我的心靈中成熟,因此我總是同時照顧好多事情,甚至伸往各個不同領域,如繪畫、雕刻、金工、雕塑及陶瓷。

我所使用的材料和工具支配了我該以何種技術或方法去給予作品賦予生命。當我使用一把半圓形槽口的雕刻刀來雕一塊木頭,便能讓我進到某種精神狀態;當我拿畫筆在石印石上描繪;或在用銅板雕刻針時,則又是另一種心境了。當材料與工具交會之際,便產生了一種震盪,彷彿感覺到了某種活生生的東西,而且我會想成,將來這就是對觀賞者的一種回應。
頁126~128

1 則留言:

謝宜儒 提到...

很好耶

很能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