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22

尚.杜布菲 (Jean Dubuffet) 小翅膀 1965年



大體而言,我非常喜愛兒童素描,但談起兒童素描作品,我頗覺困惑難解。兒童較成人來的坦誠率真,不像成人抑制其創作情感,拘泥於一般所認可的藝術觀念來製作。兒童以他們直接而率直的繪畫意念來嬉戲繪畫,從來不去憂心如何贏取讚美、討人賞心悅目。他們排除了對美好事物的喜惡之心,認為理應做好他們該作的繪畫創作,兒童是自我放縱、為所欲為的。在藝術創作領域裡,這才是真正不可缺少的完美且真實的態度,藝術家應當保有它(或投身其中);藝術家應當秉持這種可貴的態度,我們也期望在藝術家身上獲得此種態度的回響。(無需立意去認識如何畫出一張成功的作品)所有兒童都具有此種自我放縱、為所欲為、對美好事物不生喜惡之心及不在乎如何完成一張成功作品的可貴態度。兒童不被規範於社會、法律、瘋子、不適應社會生活者等的範疇內,這正是藝術家必備的條件。我們發現兒童的素描作品風格的產生,來自於自由創作、無憂自在的表現、豐富的傳達、大膽無懼的態度,特別是在他們的繪畫裡,(繪畫之門的鑰匙,乃是自由創作、無憂自在的表現、豐富的傳達及大膽無懼的態度。)展現出對事物強而有力的視覺記憶(縱使只是一些小小事物),如影隨形的評論觀點往往混亂了他們的繪畫創作,這對於成人和兒童是一樣的現象,繪畫之門的鑰匙,足以排除這些。兒童直覺性地不斷由感覺到視覺、由現實到想像、由寫實和材質到觀念;(反之亦然)。成人一貫的思考模式乃經由無法溝通的範例,分散的記憶來決定去取;依循上述方式來進行,無疑將喪失感知與創作、訊息與參與的結合關係,使藝術創作上最基本的能力喪失,這是我們所不樂見的。在意象和創發精神的世界裡,成人會在日常突然而至的知識傳遞中,停止與之相融的能力,反之亦然。遊戲功能與視覺功能因而喪失或衰退,藝術功能也不再作用。

兒童所創作的作品,稍嫌短暫而貧乏,我們卻無法否認這些作品不是藝術。兒童意志比較薄弱,思維短暫、瞬息即逝,涉及事物傾向膚淺、表面性,容易依成人所提供的事物,作繪畫的創作形式。不管在任何情況下,兒童無法專心一志而非常強烈且持續性的事物太久,也不會很嚴謹的遵守執行一貫的創作手法和引領藝術到更高的境界,在不脫離創作軌道下,他們乘風而去,我們可看到他們欣喜若狂地用身上的小翅膀自由自在地跑了好幾趟,遠離我們而去。然而,當成人備有比兒童更堅固的翅膀時,由於社會對藝術的規範及俗成既定的看法,很不幸地使他們不能使用它,甚至於被禁止使用。剛才我談到成人不幸喪失了把不同的繪畫記憶作一種調和與溝通的能力,也喪失了接受各種訊息及發送創作之道的能力:老實說,他沒有喪失這種能力,而是這種能力被侷限在邏輯和理性中,他帶著懷疑的態度背離唾棄這種能力。成人錯誤地認為此種能力是不正當的,要去避免、克制它,而且不讓此種能力發揮功能。然而,在某些情況下,例如對一個自閉者或瘋子而言有時製造一些環境,能夠順其自然地幫助他們解脫社會的習性和既成的規範。我想,成人也有可能面對相同的情況,重新架構個人完整的創作環境,無需以瘋狂或自閉的方式,來完成解脫社會的既定習俗和協定。當然,成人想藉由自己來喚醒個人的創作功能,有系統的去實行和發展,而獲致壯美、豐碩的內涵,這是我們在小孩子身上見不到的現象。成人在日常生活中習得更豐富的文化知識,足以使他的能力更加變化多端、精彩迷人,洋溢眩人的才華。

我們的觀察是:兒童素描多半由錯誤的指導方式而定型。這些有意、無意的模仿、矯飾風格等,普遍被世人接受,我所害怕的,正是這是這些因素無所不在。小孩子可塑性極高、容易受影響,有如不定形的膠狀液,我們不容易從他們的作品中,分辨出這些作品是否巧妙地偽裝成未受過任何影響。老師都同意在小孩創作時,不去干涉或施加任何壓力,我們也都贊同他們的做法,尊重這種創作能力。我遇見這一些老師對藝術相當熱衷,他們有時也是畫家,這些畫家受既定的美學觀點的阻礙,延誤了他們真正想做的繪畫創作,而引誘小孩去作他們不敢實行的繪畫作品:亦即,透過中介物「小孩的手」來創作。事後,老師也真實領悟到,他們在孩子的作品中,看不到他們所想灌輸的創作意念。

我相信,兒童素描在近幾十年來,廣泛的引起大家關注,(假如我沒有弄錯時間地點,約始於1910年,喜傑克(Cizek)教授在維也納的一個小場地,籌辦兒童繪畫展覽,喜傑克教授預先準備好膠性顏料,並隨性邀請街上的小朋友來參予創作,隨後將小朋友的繪畫成果展出,同時喜傑克教授又有計劃的邀請傳播媒體來參觀,以宣傳這項活動的觀念。隨後,此展覽活動獲得注意,引來世界各地觀眾的踴躍參觀。)開始舉辦畫展且支付費用來聘請專家籌劃。到處都一樣,只要有媒體的宣傳和觀眾的掌聲,對小孩或對成人的繪畫創作都是有害無益。創作作品常因觀眾的喝采而影響其形式,漸漸地認定這種形式才是好作品,而朝此方向去創作,終於失去了自我。成人在藝術創作作品裏的單純性,只有在獲得較少注意時,才會保有此特性,一旦想獲得讚賞,他們就失去了自我,並偽造模仿其作品的形式而走討好群眾的路線。(藝術只有在被社會排拒於外而自我潛藏、安身立命,有如偽幣般,被人棄置不用,才會有真正的自我,這樣的藝術才是我們要去讚揚和尊敬。)我非常同意兒童的繪畫作品,也有與成人相同的狀況,會因群眾的讚美喝采而被引導其創作模式,我們對成人比小孩存有更多的寄望,因成人有足夠而堅定的力量,去抵抗流行的藝術風潮,以及鼓勵的掌聲,而自處於被排拒的角落裡,我相信,成人選擇在被社會排拒的聲浪中自處,有益於身體健康和繪畫創作。如果我們想完整保留兒童素描的純真性,就如同處罰孩子般,給一塊乾麵包,使他們不再長胖,以保他們的原貌,如此可偶而在他們的書包中發掘一張素描,同時,小孩也不會從外在的喝采、鼓掌,把自己的作品評比為大師的作品。把藝術創作置於贏取讚美的活動層面上,因而阻礙了原本不費吹灰之力的藝術再創作的珍貴特性,我相信這些行為都是非常不正常的,甚至於可說是違法的。

某些被社會排斥的事物,在自相矛盾的狀態中可以醞釀出藝術創作,那也是藝術創作的能源及功效,(我們知道,上述情況需具備相當大的誘惑力,方能產生作用,如同為引誘年輕人吸菸而送根菸,使其上鉤情形一樣。)我想,藝術創作是由上述被社會禁止的一些事物所組成的。

摘自 尚.杜布菲,《計劃書與其他後續文章》 蘇美玉翻譯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