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24

「面對風景的思考」 東山魁夷

談論風景畫之前,讓我們來思考一下如何捕捉風景的問題吧。風景不僅是指山和海,日本畫裡許多是畫城市和工廠的。我在這裡所說的風景主要是指大自然。大自然漠然而廣袤,時刻在變化,簡直難以捉摸。縱令是風景畫能手,外出旅行寫生,也未必能帶回什麼可喜的收穫。不時聽到他們訴苦:“沒有什麼格外有趣的地方”或“天氣不好,糟透了”,但果真僅僅是作畫的物件──風景和氣候的原因嗎?觀察風景的人的眼光,難道就沒有問題嗎?的確,很多時候,山和海被雨霧籠罩,著實惱人。另一方面,自己觀望風景的眼和心朦朧的時候,即使有了好的素材,也會被忽略。我自己長期外出旅行,覓尋風景,卻未能捕捉到真正的東西。即使現在,是不是已經捕捉到了呢?我也不得而知。不過,我覺得站在大自然面前,我的心靈至少比以前清澄多了。

很早以前我就常常遍踏高原山嶺,每回素描本都畫得滿滿的。自己以為已經很好地熟悉了風景,可畫成作品,並沒有產生足以扣人心弦的效果。那時候我很少能做到聚精會神、沉著而慎密地觀察大自然。我為各種意識所煩擾,眼睛變得模糊了。展覽會的籌備時間短,帶著焦灼的心情外出寫生,看什麼都覺得索然寡味。就是偶爾遇上令人震驚的題材,興奮也會很快就完全消失的。旅行途中如遇上雨天,便仰面躺在旅館的樓上,不無遺憾地晀望著蒼穹,深信再沒有比從旅館望見的風景更無味的了。

從旅館可以望及附近的山。這只是普普通通的雜木山,乍看沒什麼特徵,也不可能將遠景、中景、近景連貫成風景畫,只是孤零零的一座山。以前我對這種山不屑一顧,認定全然不能成畫。夏天的山,綠油油一色,這種題材怎麼處理?可是,靜心看那鬱鬱蔥蔥的林子,就會發現它是有韻律的。各種不同的樹葉顏色,有著微妙的變化。通過適當的位置,就會感覺到在單調的一座山中,存在複雜的東西。隨著天空、時間和氣候的變化,人們會看到它的無限面貌。實際上,在清早或黃昏,可以看到非常美的瞬間。“繪畫不是描摹”這句話,已經成為現代美術的共同語言。可是看來,人們並沒有真正領會這句出色的話。所謂描繪風景,是從仔細觀察大自然開始的,而且是沒有終了的。一座單純的山,隨著季節的轉換,紅葉滿山的時候,樹葉落盡露出樹梢的時候,下雪、早春、嫩葉萌生的時候,就會感到它是活脫脫的,而且在呼吸著。這樣,僅是這一座山,就可能成為充份創作的對象。以上僅是觀察風景的一例,山、海、河流、平原、都市,如此豐富多彩的風景,給我們提供了無限的題材。對我們來說,只要有一顆能完全理解它之美的心,並有洽當地把它表現出來的技巧,也就足矣。歸根結底,風景到處都有,問題就在於觀察者這一方。談論風景的技法之前,說了這番話,是因為它絕不僅僅是個初學者才需要解決的簡單的問題。提高精神素質是無止境的,或許需要我們畢生的努力。

摘至〈美的情愫〉頁138~139 唐月梅 譯

2010/12/12

2010/12/10

好教師如何準備教學

準備教學前會問自己什麼樣的問題

1 我的課程能夠幫助學生回答什麼重大問題,或發展出怎樣的技巧、能力或品質,以及我該如何激發學生對這些問題和技能的興趣?

2 為了有效解答課程所提出的問題,學生必須具備或發展什麼樣的推理能力?

3 學生進入課堂時,可能秉持怎樣的心靈模式需要接受挑戰我該如何幫助他們建構這樣的智識挑戰?

4 學生必須獲取怎樣的資訊才能回答課程的重要問題,挑戰其內心既存的假設?而獲取此類資訊的最好方式是什麼?

5 我該怎麼幫助不知道如何理解問題、不知道運用證據和理性解答問題的學生?

6 我該如何引導遭遇衝突問題的學生(有時遭遇到的甚至是互相衝突之事實陳述)?該如何 鼓勵他們因應(或許可與同伴合作)這些議題?

7 我該如何探知學生進入課堂前預先知道了什麼,以及對於課程的期待是什麼?我該如何調節學生和老師之間可能的期待差異?

8 我如何幫助學生學會學習的方式和本質,知道如何檢驗評估自我的學習和思想,能夠更有效、更具分析力、更主動的閱讀?

9 如何在正式評鑑前就先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並預先給予意見回饋?

10 當我傳遞資訊與意見時,該用什麼樣的方式才能讓學生保持思考的狀態?

11 當我決定採用什麼樣的智識和專業標準來評鑑學生時,該如何清楚地表達並說明為何採用這樣的方式?我該如何幫助學生運用這些標準評估自我成果?

12 怎樣的方式最能幫助學生和我了解同學學習的實際情形、進展狀況和品質特性?

13 我該如何創造一個自然性的批判學習環境,藉由兼具趣味及挑戰性的指定功課(包括問題與作業),傳遞我意欲教導之技巧與資訊──可激發學生好奇心、進而檢視、思索其心靈模型與既存假設的真實任務?我該如何創造一個充滿善意的安全環境,讓學生勇於嘗試,即使犯錯也無所謂,又能隨時接受意見回饋,再繼續嘗試?


構成一個自然性的批判環境的五個必要元素

1實際而有趣的問題

2引導學生瞭解問題的重要性

3鼓勵學生去比較、應用、評估、分析與綜合,而不是單純地傾聽與記憶

4要能幫助學生回答問題

5不斷地丟出問題

摘至《如何訂做一個好老師》 Ken Bain 著 傅士哲 譯

2010/12/08

RB Kitaj [1932-2007]






















2010/12/07

老舍 《談敘述與描寫-----對北大中文系學生的講話摘要》

寫文章須善於敘述。不論文章大小,在動筆之前,須先決定給人家的總印象是什麼。這就是說,一篇文章裡以什麼為主導,以便妥善安排。訂好何者為主,何者為副,便不會東一句西一句,雜亂無章。比如以西山為題,即須先決定,是寫西山的地質,還是植物,或是專寫風景。寫地質即以地質為主導,寫植物即以植物為主導,在適當的地方,略道岩石或花木之美,但不使喧賓奪主。這樣,既能給人家以清晰的印象,又能顯出文筆,不至全篇乾巴巴的。這樣,也就容易安排資料和陳述的層次了。要不然,西山可寫的東西很多,從何落筆呢?

若是寫風景,則與前面所說的相反,應以寫景為主,寫出詩情畫意,而不妨於適當的地方寫點實物,如岩石與植物,以免過於空洞。

是的,寫實物,即以實物為主,而略加抒情的描寫,使文章生動空靈一些。寫詩情畫意呢,要略加實物,以其虛中有實。

作文章有如繪畫,要先安排好,以什麼為主體,以什麼烘托,使它有實有虛,實而不板,虛而不空。敘述必先設計,而如何設計即看要給人家的主要印象是什麼。

敘述一事一景,需知其全貌。心中無數,便寫不下去。知其全貌,便寫幾句之後即能總結一下,使人極清楚地看到事物的本質。比如說我們敘述北京春天的大風,在寫了幾句如何刮法之後,便說出:北京的春風似乎不是把春天送來,而是狂爆地要把春天吹跑。這個小的總結更容易使人記住,知道了北京的春風的特點。這樣的句子是知其全貌才能寫出來的。若無此種結論式的句子,則說得很多,而不著邊際,使人厭煩。又比如:《赤壁賦》中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這八個字,便是完整地畫出一幅畫來,有許多畫家以此為題去做畫。有了這八個字,我們便看到某一地方的全景,也正是因為作者對這一地方知其全貌。這才能給人以不可磨滅的印象。這才能夠寫得簡練精彩。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這八個字,連小學生也認識。可是,它們又是那麼了不起的八個字。這是作者真認識了山川全貌的結果。我們在動筆之前,應當全盤想過,到底對我們所要寫得知道多少,提得出提不出一些帶總結性的句子來。若是知道的太少,心中無數,我們便敘述不好。敘述不是枝枝節節地隨便說,而是把事物的本質說出來,使人得到確實的知識。

或問:敘述宜細,還是宜簡?細寫不算不對。但容易流於沉長。為矯此弊,細寫需拿得起,推得開。古人說,寫文章要精鶩八極,心游萬仞。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作者觀察事物,無微不入,而後在敘述的時候,又善於調配,使小事大事都能聯繫到一處,一筆寫下狂風由沙漠而來,天昏地暗,一筆又寫到連屋中熬著的豆汁也當中翻著白浪,而鍋邊上浮著一圈黑沫。大開大合,大起大落,便不至於沉細拖拉。這就是說,敘述不怕細緻,而怕不生動。在細緻處,要顯出才華。文筆如放風箏,要飛起來,不可爬伏在地上。要自己有想像,而且使讀者的想像也活躍起來。

內容決定形式,但形式亦足以左右內容。同一內容,用此形式去寫得此效果,而另一形式去寫則效果即異。前幾天,我寫了一篇《敬悼郝壽臣老先生》短文。我所用的那點數據,和寫郝老先生生平事蹟的相同。可是,我是要寫一篇悼文,所以我就通過群眾的眼睛來看老先生的一生。這便親切。從群眾眼中看出他如何認真嚴肅地演劇,如何成名之後,還孜孜不息,排演新戲。這就寫出了他是人民的演員。因為是寫悼文,我就不必用寫生平事蹟所必用的某些資料,而選用了與群眾有關的那一些。這就加強了悼文的效果。形式不同,資料的選取與安排便不同,而效果亦異。

敘述與描寫本不易分開。現在我把它們分開,為了說著方便。下面也談描寫。

描寫也首先決定於要求什麼效果,是喜劇的,還是正面的?假若是要喜劇效果,就應放手描寫,誇張一些。比如介紹老張,頭一句就說老張的鼻子天下第一。若是正面描寫,就不該用此法。我們往往描寫得不生動,不明確,原因之一即由於事先沒有決定要什麼效果,所以材料不合適,安排欠妥當。描寫的方法是依效果而定。決定要喜劇效果,則利用誇張等手法,取得此效果。反之,要介紹一位正面人物或嚴肅的事體,則須取嚴肅的描寫方法。語言文字是要配合文章情調的,使人發笑或肅然起敬。

在一篇小說中,有不少的人,不少的事。都要先想好:哪個人滑稽,哪個人嚴肅,哪件事可笑,哪件事可悲,而後依此決定,進行描寫。還要看主導是什麼,是喜劇,則少寫悲的;是悲劇,則少寫喜的。

一篇作品中若有好幾個人,描寫他們的方法要各有不同,不要都先介紹履歷,而後模樣,而後衣冠。有的人可以先介紹模樣,有的人可以先介紹他正在做些什麼,把他的性格烘托出來­-----此法在劇本中更適用,在短篇小說中也常見,因為舞臺上的人物一出來已打扮停妥,用不著描寫,那麼叫他先做點什麼,便能顯露他的性格;短篇小說篇幅有限,不能詳細介紹衣冠相貌,那麼,就先叫他做點事情,順手兒簡單地描寫他的形象,有那麼幾句就差不多了。

練習描寫人物,似應先用寫小說的辦法,音容衣帽與精神面貌可以雙管齊下,都寫下來。這麼練習了之後,要再學習對劇中的人物描寫方法,即用動作、語言,表現出人物的特點與性格來。這比寫小說中人物要難得多了。我們不妨這麼練習:先把人物的內心與外貌都詳細地寫出來,像寫小說那樣;而後,再寫一段對話,要憑著這段對話表現出人物的精神面貌來,像寫劇本那樣。這麼練習,對寫小說與劇本都有益處。

這也是知其全貌的辦法。我們先知道了這個人的一生,而後在描寫時,才能由小見大,用一句話或一個動作,表現出他的性格來。一個老實人,在劃火柴點煙而沒點燃的時節,便會說:“唉!真沒用,連根煙也點不著!”一個性情暴躁的人呢,就不是這樣,也許高叫:“他媽的!”這樣,知其全貌,我們就能用三言五語寫出個人物來。

寫景的方法很多,可以從古今的詩與散文中學習,描寫人物較難,故不多談寫景。

描寫人物要注意他的四圍,把時間地點等跟人物合在一處。要有人,還有畫面。《水滸傳》中的林沖去沽酒,既有人物,又有雪景,非常出色。武松打虎也有景陽崗作背景。《紅樓夢》中的公子小姐們,連居住的地方,如瀟湘館等,都暗示出人物的性格。一切須為人物服務,使人物突出。

一篇小說中有好多人物,要分別主賓,有的細寫,有的簡寫。雖然是簡寫,也要活生活現,這須用劇本中塑造人物的方法,三言五語就描寫出個人物來。我們平時要經常仔細觀察人,且不斷地把他們記下來。

在描寫時,不能不設喻。但設喻必須精到。不精到,不必設喻。要切記泛泛的比喻。生活經驗不豐富,知識不廣博,不易寫出精彩的比喻來。

以上所說的都不大具體,因為要具體地說,就很難不講些修辭學中的道理。而同學的修辭學知識比我還更豐富,故無須我再說。我聽說的這一些,也並不都正確,請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