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04

李奇.高德(Rich Gold 1950-2003)「夠了!創意」 摘要 藝術家1

以我的卡通眼光來看,藝術家戴著扁帽。藝術家從自己的視野出發,開始創作。他們努力表現自己、表現自己的構想,藝術成果是這些構想的再現。戴扁帽的人會尋求某種真理(他們常用「誠實」這個字代表),他們創作的藝術等同於自己的觀點,破壞觀點則被視為罪惡。他們研究世界與藝術史,浸身於持續而隱密的對話,旁人卻對其對話毫無所知。透過這個過程,你在博物館、畫廊、書籍、雜誌與豪宅裏看到的藝術作品不斷被創作出來。

這種方法運作良好時,也就是戴扁帽的人果真有所發揮的時候,其創作品半帶魔法,有種透明的質地。如果說鍊金術士能認出科學家,那麼薩滿也能認出當代藝術的拜物者(反之亦然)。在繁榮的世界,藝術家活在與其他事物不同的法則底下。比如說,破壞藝術品在許多國家事屬違法,或許是因為就像科學方程式,藝術品具有超越當下時空的意義。甚至就士兵是否應當冒生命危險保護藝術品,或比如說公共雕像引發爭議或造成不便時是否應該移走,有過嚴肅的道德辯論。這類討論與談及Swatch手表引發的獲利與品牌等問題大相逕庭。

扁帽這類純藝術,基本的經濟運作如下:戴扁帽的人製作少量物品,以高額出售,賺錢維生(如果他們要維生的話),通常是賣給公司企業、政府或有錢人等;在不久前的過去則有教會贊助。換言之,藝術家由我們文化裡最有權、最菁英、最具影響力的族群支持。當然,奇怪的是,戴扁帽的人常自以為是圈外人,甚至與有權勢的菁英份子截然不同。藝術家總自詡是推翻統治階級的觸媒,或至少能改變統治階級、喚醒他們,或甘冒大不韙。藝術雜誌雖然在前面幾篇文章以開創新世界之姿介紹藝術家,雜誌後面的藝廊廣告卻訴求固有而了無新意的世界。正因為藝術的超越,藝術品成為各類災難避險頗有價值的工具。

藝術家為了完成了不起的銷售創舉------賣畫在布上的畫、賣互動的小玩意,或凡是能賺大錢的東西等,得說服贊助人認同他們具有與眾不同的特質,體現了某個獨一無二的過程。藝術家不像會計師或許會改變心意轉行當牙醫,他們常聲稱自己是天生的藝術家、一生都會是藝術家、非藝術家不當的藝術家。從這個特別的自我誕生出某個構想或創見,一旦實現,無論好壞,即為藝術品。創作品經藝術家同儕評估(或是被收藏家、評論家等近似的同儕評估)分辨出好作品、爛作品,或是有趣的作品。此過程也不是民主的。或許極富冒險的贊助人會買下藝術家一、兩項個別作品,但很快地,有價值的卻是藝術家及其全部創作,創作品不過是這個過程與觀點的表徵。無論經過多少時間,只有在贊助人開始購買藝術家,藝術家及其作品才能身列「繁榮世界」的藝術殿堂。有時藝術家還未受到賞識,信託基金便已見底。

創作者戴上純藝術的扁帽,從自身尋找創作的靈感;藝術來自個人的眼光,來自對自己的獨特意識。對許多藝術家而言,藝術是一種天職,而非職業,雖然要成為藝術家得接受訓練,而且避不開商業那一面。當藝術家取得藝術觀點時,呈現的是對世界的深刻視角,無論是來自自然或人性、來自文化、自身經歷、語言、歷史、政治或宗教,這些敏銳的藝術眼光必須深刻,畢竟這種形式的藝術是為千年而存在的。藝術品最主要的價值,對於其擁有者,也就是購買的贊助人而言,在於此一獨特藝術品的悠久價值所帶來的金錢收益。藝術品有點像人造鑽石。我敢說,某方面來說,藝術家如同科學家一樣尋求真理,即使他們追求的是個人的真理。藝術品如同科學發明,存在於跟同儕的複雜對話之中,以庶民難以理解的密語彼此對話。但藝術品與科學世界的差異來自每件藝術品對每個藝術家而言都必須獨一無二,價值在於個人的獨特性。複製的藝術品並不能「證明」藝術品的價值。
頁41~46

其次,藝術有「流行藝術」的身分,以棒球帽代表。戴棒球帽的流行藝術家不強調內在觀點,而專注在觀眾的情緒上。他們以放大鏡般追隨檢視百大排行榜,像會計師般研究票房數字,要不然他們的經紀人、製作人、經理也會這麼做。他們會做使用者測試!這就是他們和純藝術家最大的不同。對戴扁帽的人來說,這可是士可忍孰不可忍,因為如此不僅喪失了誠實,更別提所謂的洞見。對貨真價實的棒球帽人士卻非如此:他們與觀眾間深刻的回饋跟作品同等重要。從這點來說,棒球帽崇尚民主、反菁英主義,並深具人性。對棒球帽藝術家而言,做出讓人混淆、甚至厭惡的作品實不可取。

棒球帽藝術的經濟法則在於製造出可高度複製的作品­­------電影、流行音樂、電視、電動遊戲、服飾或書籍。製作所費不貲(如電影需要幾億元),但目地就在以大量低價賣出複製品。這類藝術家不由企業贊助,反而是公司企業的成員仰賴企業為其製作、廣告與打開通路。

十九世紀中葉以前,棒球帽藝術家大概無法存活。現在流行藝術占繁榮世界的一大部分,無論從個別作品、上億的複製品來算,都是如此。流行藝術最好的時候,比起其他藝術形式更為海闊天空,具有包容性,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具指標的藝術形式。我們並不清楚,千年之後的人們會知道披頭四,還是史提夫.萊克(Steve Reich 為美國當代作曲家,是低限音樂的先驅,後以運用現代音響技術,創造出重複音樂聞名。);我猜會是披頭四。或許對未來的聽眾而言,兩者無可分辨。

流行藝術最糟的時候,最核心的創作機制------觀眾與創作者的雙向交流,卻會產出令人麻木無所遁逃的雜音,成為另一種形式的污染。我那稍縱即逝微不足道的慾望,透過焦點團體的訪談放大,再透過諸多頻道回傳給我時,即使是車上的收音機也難以忍受。
頁47~49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