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5/12

另一種 影像敘事 John Berger × Jean Mohr 節錄











攝影家選擇拍攝的事件。這種選擇可以被視為一種文化建構(construction)。藉著拒絕去拍他不想拍的事物,這種建構的空間彷彿被清空了出來。他的建構,以解讀(reading)自己眼前正在發生的事件來進行。藉由這種通常憑藉直覺、十分迅速的事件解讀,攝影師決定他所要拍攝捕捉的瞬間。

同樣地,當事件的影像以照片方式呈現時,同樣也會成為文化建構的一部分。照片從屬於某種社會情境下,譬如攝影師的創作生涯、一段爭論、一個實驗、一種解釋世界的方式、一本書、一份報紙,一個展覽等等。

但在此同時,影像,及其所再現(represents)的物體之間(在照片上的符號,以及這些符號所再現的樹木之間),乃是一種即時的(immediate),且毫無建構色彩 (unconstructed)的物質關係。這種關係確實就像是痕跡(trace)一樣。

藉由比較照片與繪畫間的歧異,或許可以更加闡明前面所提及的痕跡,究竟所謂為何。一張素描,就是一場翻譯(translation)。畫紙上的每個部分,都是繪圖者有意識地去與真實存在的,或想像中的「模型」(model),所進行的一種連結,並且與紙張上先前已經畫上去的各個部分息息相關。因此,一個被畫出來的影像,是繪圖者耗費無數精力(或倦怠,倘若圖畫本身並不出眾)進行各種判斷下所達至的成果。每當一個輪廓在畫作中逐漸成形時,背後都牽涉繪圖者有意識地以其直覺,或系統化的思想進行介入。在素描裡,蘋果是被畫成(made)圓形球體,但照片中蘋果的圓形外貌與明亮陰影,則是藉由光線而被接收給定的(received as a gaven)。

這個關於作畫(making)與接收(receiving)的差異,也意味著兩者的時間觀並不相同。繪畫是在創作過程中得到自身獨具的時間,獨立於畫作內場景存在於實際世界裡的時間。相反的,照片以幾乎即時,現在通常是以人眼無法察覺匹敵的快門速度,來接收影像。照片中唯一包含的時間,就是它在影像中所展現的孤立瞬間。

照片與繪畫這兩種影像裡的時間,還有一個很大的歧異點。畫作中的時間並不是均質一致的(uniform),藝術家會花多些時間心力在他或她認為重要的部分,畫作裡的人臉就可能比頭上的天空,要耗費了更多時間。畫作通常依照人的價值觀,來決定哪部分要多花時間處理。而在照片裡,時間則是均質一致的:影像的每個部分,都以同等時間經歷了化學程序,在此過程中,影像裡每個部分都是平等的。

繪畫與照片所蘊含的時間觀,導引出這兩種傳播方式最基本的相異處。繪畫一事,牽涉到作畫過程裡,無數次系統化(systematic)的判斷與選擇。也就是說,繪畫乃奠基於一套現存的繪畫語彙,而這套語彙手法,則隨著歷史演進而不斷變異。西方文藝復興時代繪畫大師的學徒所研習的創作實務與繪畫語法,必然跟中國宋代繪畫大師的弟子大不相同。但為了重建事物的容貌,每張圖必然都仰賴一套語言(language)。

攝影不像繪畫,它並不擁有一套語言。攝影圖像是藉著光的反射而瞬間產生,其輪廓(figuration)並非藉由人的經驗或意識所受精(impregnated)生成。

稱照片為影像家族裡的突變,是因為它們提供了訊息,卻沒有一套自身的語言。
照片並不是從事物的形貌所翻譯(translate)過來,而是從事物形貌所引用(quote)而來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