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6/30

無法言喻




那神情實在太妙。儘管就在監視器正下方,也非偷拍不可。

2007/06/28

關於2007台北國際現代書法展

凌晨,在河濱奔跑。
今天的月挺亮的,應該是下了整天的雨,
空氣挺清新的,蟬叫得格外得響亮。
我感受著氧氣的不足,凝望著天空奔跑。
一邊思考著,要怎麼評論這現代書法展。
這幾天,朋友有個報告要完成,希望我能給點意見。
對於這種類藝評,清醒的我是一定不會動腦去想的,
倒不是做這沒意義,而是我根本覺得說得再厲害也不如實踐來的重要。
簡單分析如下:

一. 採樣的局限
所謂的現代在展覽中指的是現今存活的書家,也就是以活著為最基本的篩選,並非以現代性或開創性為篩選條件。再者以一人一件作品,做為一種當下的切片採樣,與其說是表現書法現代性,不如說是呈現共同的困境。

二. 類科學的實驗 利用科學方式將書法分解加以嘗試,可大分為
1. 書寫工具和承載對象的改變,藉由不同工具,重新詮釋文字符號。
2. 書寫工具不變,但將形式元素屬性(如筆觸、墨色)增強與變化。
3. 書寫工具不變,但以畫入書(如色彩 構圖 破格 分解 排列 重組)。
4. 不在意書寫工具與形式,在意書寫過程,強調運動與行動本身。
5. 將書法符號化、社會化,在意其作用以做為傳遞某種觀念的工具。

三. 共同的困境
1. 社會適用性與功能性的被取代。
2. 西方藝術型態的強勢混種。
3. 本身價值與意義的不確定
a 從自覺內發→創新實驗。b 從文人世家→消費社會。

寫到這突然想到,假如有一物種快面臨絕種,你會怎麼處理?
1. 強迫牠適應新環境。
2. 讓牠和其他亞種雜交繁殖。
3. 對牠基因改造。
4. 設立保護區,加以隔離。
5. 不管牠,該消失就消失吧。

2007/06/17

關於錯誤的判斷

會下出錯誤的判斷
往往是因為得到錯誤的訊息。
而錯誤的訊息
往往是來自於自己的好友或親人的善意 。
小結
善意多半帶著副作用
往往比惡意更讓人痛苦。

2007/06/14

才能







看著身邊的朋友 ,出國的出國、 讀書的讀書 、賺錢的賺錢 。
好似每個人都幸福的找到讓自己發光發熱的才能。
不知道無所事事算不算是才能的一種?

2007/06/07

不死的章魚

某水族館的水箱中一直養了一條餓得要死的章魚。
在一塊隱蔽的岩石的暗影中,淒光透過天花板上的藍玻璃而懸浮著。
所有的人都忘記那個水箱了,都以為那章魚早死了。
昏光中,在水箱的玻璃後面不過是一箱濁水而已。
但裡面的傢伙並沒有死。章魚躲在岩石的影子裡。
在那個被遺忘的悲慘的水箱中,
它眼睜睜地苦挨著日復一日那要命的飢餓。
當所有能吃的都吃完了再也沒有什麼可吃的時候,
它便扯下一條觸手吃了。 開始就只那末一條。
後來,再一條。 最後直到一條也不剩了,它便將自己翻了過來,
開始吃內臟,慢慢地條理分明地一件件的吃下去。
於是那章魚吞下了它全部的身體。
表皮、頭、胃以及任何地方的任何一小片,
它都吃得涓滴不剩。
一天早上,管理人意外地來看了一下,他發覺水箱已空,
在昏暗朦朧的玻璃後面,在暗藍的海水中,海藻正慢吞吞地晃蕩著,
岩石附近任什麼魚的影子也找不到。
老實說來那章魚把自己攪得不見了。
不過那章魚並沒有死。
就算他完全看不到了,那章魚還是一直在那兒。
在那殘舊,塵封且被人遺忘的水箱中,
永遠——很可能幾個世代——
那被飢餓纏住而怨憤難平的畜生都會在那兒活下去。
荻原朔太郎(1886—1942)的詩 秀陶譯

2007/06/03

關於作品討論

那天去看了個學長的作品,在座含學長一共有四人。
因為我比較晚到,討論已經開始。
討論的過程和細節,在這就不方便多談。
我想說的是關於作品討論。
對於作品的討論,這實在是一個很難拿捏的問題。
不只是切入點的難以拿捏或是思路清晰等。
對我而言真正的難題,
是對方到底真的想要聽什麼?
我的經驗告訴我,說出對方沒法接受的那還不如不要說。
畢竟還在做藝術的人總是寂寞,
他需要的可能只是一種溫暖,他並不是真的想聽不同的聲音。
這不是投其所好那樣簡單, 而且我也不想漠視自己的感受。
說出太多客套話,只會被人輕視。
說實話呢?又會在對方心裡埋下一根刺。
在語言中既要閃爍不明,又要能遙指核心。
在保持一定距離下,不輕視對方也不被對方輕視。
不論願意或不願意,
參加討論時,每個人都會身不由己地去做價值判斷。
判斷的不是作品的價值,判斷的是你這個人。
所以就算你覺得你只是無關緊要,
那也只是因為你已經被判斷而不自知罷了。